当前位置:新闻内容阅读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通知

来源: 时间:2023-04-26 16:29:15 [ 打印 ] [ 关闭 ]

附件4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市委、市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

省委、省政府同意《山西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山西省委

山西省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西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精神,着力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交通强省建设,结合我省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规划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基本适应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达到15.21万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4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45公里,“三纵十二横十二环”高速公路网和“七纵十四横”普通干线公路网基本形成,96%的县(市、区)通高速公路,72%的乡镇实现国省道连通,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24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150公里,铁路运输通道基本建成,太原与周边省会城市实现高速铁路连通。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557公里,基本实现了省内主要河流和封闭水域通航全覆盖;渡口码头达到252个,通航水域结束了自然坡岸码头的历史。民用运输机场形成“一干六支”布局,共开通国内航线287条、国际航线36条,通航国内69个中心城市,通达18个国家和地区。邮政行业建成普遍服务网点8185处,邮路长度达到13.95万公里,邮政普遍服务网点乡镇覆盖率和建制村直接通邮率均达到100%。

——运输服务保障能力稳步提升。2020年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共完成客运量1.38亿人、旅客周转量226.61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9.02亿吨、货物周转量5711.81亿吨公里。公路运输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强化,铁路运输效率显著提高,水上旅游发展迅猛,民航运输保持快速增长,邮政普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11个设区市全部实现城市公交智能调度,“两客一危”重点营运车辆实现实时监控全覆盖,公路建设智慧监管指挥调度平台上线运行。城市公交车辆和出租汽车基本实现新能源化,营运客货运输能耗与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

——行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事业单位、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在全国率先实行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优惠政策和国际标准集装箱及厢式货车车辆通行费优惠试点。“放管服”改革步伐加快,80%以上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交通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应急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但同时可以看到,我省交通运输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一是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仍需完善,连通京津冀等周边城市群的国家综合运输通道建设相对滞后,支撑构建“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能力不足。二是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不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相对滞后,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发挥不够,交通与相关产业协同融合仍需深化。三是综合交通发展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不高,交通网络韧性与安全应急保障有待加强,智慧交通发展相对滞后,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有待深化。

(二)形势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西省交通运输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与挑战的内涵均有了新的深刻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山西中部城市群作为国家区域发展和交通战略布局的重点,将我省11个设区市确定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线路的重要节点。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三区三地”的发展目标,提出构建“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特别是全面启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与山西综改示范区南北呼应、双轮驱动,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更为独特的优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同时,鉴于外部环境日趋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土空间资源要素管控、碳达峰碳中和等要求更加严格。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必须更加突出创新驱动、统筹协调、绿色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共享发展,推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和城乡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实现交通运输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三)运输需求

客运需求稳步增长,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增强。预计2035年客运量为2020年的1.7倍左右。公路长途出行需求下降,但在中短途运输中的比较优势仍然明显,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继续发挥基础性作用;铁路客运需求随着铁路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提升,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而大幅上升;民航出行需求进一步增强;水运需求进一步下降,但库湖景区旅游需求上升。

货运需求总量持续走高,但增速放缓。预计2035年货运量为2020年的1.5倍左右。多式联运、绿色低碳特征更加明显。铁路运输在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公路运输仍将在中短途运输中保持主体地位,航空货运需求逐步增强,水路货运需求进一步下降,邮政快递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的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重大战略实施,加快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推动交通发展实现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三个转变”,为我省不断开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服务大局、适度超前。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牢牢把握交通的“先行官”定位,强化与国家主干道对接,适度超前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

统筹融合、优化供给。合理配置交通资源,全面提升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强化铁路物流供给能力,优化供给结构,贯彻国防要求,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交通运输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智慧安全、绿色低碳。注重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发展,提升交通运输智慧发展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交通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35年,基本建成布局完善、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实现省内省外互联互通、设区市立体畅通、县级节点多路连通、乡镇节点有效覆盖,全面建成我省“3223出行交通圈”(设区市30分钟通勤、太原市到省内其他设区市2小时通达、设区市到本市域内的县2小时通达、太原市到国内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和“123快货物流圈”(省内1日送达城市、2日送达农村、省外3日送达),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智能化、安全化水平全面提升,交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跨入全国交通强省行列。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有力支撑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享有美好交通服务,跻身全国交通强省前列。

 

 

三、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

(一)加快建设高效率综合运输通道

山西省综合运输通道由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山西过境线和省内重要线网构成,是山西省连接全国重要城市群、都市圈以及周边地区、畅通省内“一群两区三圈”联系的主动脉,是支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主轴线,也是各种运输方式资源配置效率最高、运输强度最大的骨干网络。

依据国家及我省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结合未来交通运输发展和空间分布特点,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的京津冀—成渝主轴、京藏走廊、二湛通道山西过境线为骨架,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其他线路和省内重要线路为主体,以太原、大同等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省内重要经济中心、产业园区、旅游板块和人口聚集地为节点,构建联通京津冀、中原、关中平原、呼包鄂榆等城市群,以及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等重点区域的“两纵四横一环”综合运输通道,提升能源、矿产、粮食等运输保障能力。到2035年,“两纵四横一环”综合运输通道实体线网总里程预计达到2.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00公里、普通国省道1.3万公里;高速铁路预计2500公里、普速铁路预计4200公里;民用运输机场9个。

加快构建“两纵”通道,强化与京津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和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的联系,建设综合性、多路径、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综合运输通道。

加快构建“四横”通道,主动融入京津冀、山东半岛、呼包鄂榆等城市群,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多方式、多中心、多路径、便捷化的综合运输通道。

加快构建“一环”通道,强化省内中心城市之间的衔接协调,加强资源产业集聚地、人口密集区、旅游板块间的连接覆盖,建设多方式、韧性强的综合运输通道。

 

(二)构建完善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聚焦山西“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统筹融合为导向,以构建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为重点,着力补短板、强衔接、优网络、提效能,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提升增量供给质量,形成以铁路为主干、公路为基础以及民航、水运、邮政快递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山西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到2035年,山西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约18万公里,其中公路17万公里左右,铁路预计8000公里左右,航道1800公里左右。民用运输机场9个,邮政快递枢纽11个。

 

 

(三)建设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以太原、大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临汾、长治区域性枢纽城市为依托,加快完善山西综合交通枢纽空间布局,构建与“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相契合,面向全球、辐射全国的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依托内畅外联的山西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提升枢纽能级,培育发展太原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培育发展临汾、长治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晋中、阳泉、吕梁、忻州、朔州、运城、晋城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使之成为支撑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完善客货运枢纽场站布局。依托多层次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铁路公路客货运场站、民航机场等为主体,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场站60个左右。其中,以铁路、民航为主导的综合客运枢纽场站30个左右,公铁联运、民航主导的综合货运枢纽场站30个左右。

推进枢纽经济快速发展。推动枢纽空间综合利用,促进交通枢纽与旅游集散、邮政快递、商务会展、贸易金融、文化休闲、购物餐饮等融合发展,打造依托综合交通枢纽的城市综合体。完善枢纽场站管理咨询、金融、保险、贸易、通关等服务功能,推动传统客货运枢纽转型升级。

(四)提升互联开放的国际运输网络

围绕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完善面向全球的国际运输网络。依托中欧、中亚班列,强化与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两条国际通道的衔接,提升太原和大同对俄罗斯、欧洲的能源、商贸物流集散能力。对接秦皇岛港、唐山港、天津港、青岛港、黄骅港、日照港等沿海港口,发展更多铁海联运线路,形成内陆和远洋有效衔接的山西出海新通道。着力提升太原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开通更多洲际国际航线,构建联通全国、沟通世界的立体式交通网络。

四、推进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

(一)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统筹融合发展

统筹综合交通运输通道规划建设。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约束作用,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提高国土空间利用率,构建交通、社会、军事、生态、经济等多目标融合的综合交通廊道。统筹通道内多种运输方式规划建设协同,强化与能源通道对接,推动铁路、公路等线性基础设施的线位统筹和断面空间整合,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

统筹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加快太原铁路枢纽、太原汽车客运东南站、大同综合枢纽、朔州东综合客运枢纽、长治高铁客运枢纽等一批场站建设,推进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统一设计、同步建设、协同管理,推动中转换乘信息互联和交通导向标识连续、一致、明晰,积极引导立体换乘、同台换乘。推动公路、铁路、航空、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一体化衔接,构建空铁联运、公铁联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效融合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加强太原、大同、临汾3个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枢纽中转设施和集疏运网络建设。一体化推进一批物流枢纽场站规划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顺畅运转。

推动城市内外交通有效衔接。以综合交通枢纽为节点,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协调,实现规划、运输组织、运输服务一体化,推进城市内外交通设施互联、票制互通、安检互信、信息共享、支付兼容。加强铁路、公路客运枢纽与城市公交网络系统有机整合,引导城市沿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紧凑、有序发展。推进公路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统筹和管理协同,促进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无缝衔接。加快完善市级物流总仓—县级物流园区—乡镇物流节点—农村物流网点四级物流配送系统,推动城际干线运输与城市末端配送有机衔接。

(二)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融合发展。推进基础设施、装备、标准、信息与管理的有机衔接,创新联运服务方式,推进运输服务和公众出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创新“干线多式联运+区域分拨”发展模式,加强省内铁路、航空货运枢纽的公路集运和分拨站点配套建设,优化我省内陆无水港节点布局,完善与天津港、青岛港等港口对接,构建空中、海上、地面与地下融合协同的多式联运网络。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信息网融合发展。推进公路、铁路、航道、民航、邮政及客货运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运等全周期、全要素的智能化升级,实现感知网络全覆盖,构建交通运输一体化信息网。加强5G、北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深度融合。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融合发展。按照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加快公路沿线及服务区、交通枢纽、公交场站、能源岛等场所的充电桩、加气、加氢、加醇、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设施建设,充分开放市场,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建设运营。推进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共建共享。

(三)推进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

推进山西中部城市群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围绕培育和提升太原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强化太原国际联系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构建便捷高效的城际交通网。推进轨道网规划建设,打造“轨道上的山西中部城市群”,完善城市群快速公路网络,重点织密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和山西综改示范区交通网络,构建以太原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强化城市群内交通枢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太原铁路枢纽新西站及西环线建设,完善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高效多样、互联互通的国家干线铁路体系。提升太原南站、太原站、晋中站的服务功能和智慧化水平,实现以枢纽为节点的城市群运输信息、运输资源高效共享。建立健全城市群内交通运输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统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巩固拓展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提升既有铁路效能,推动利用部分货运线路开行客运,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畅通城乡交通网络,有力保障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优化城乡运输结构,推动城市公交线路向周边县城和乡村延伸,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提高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交通、邮政、商务、供销等资源整合,创新农村物流集配模式,促进城乡物流服务一体化发展。

(四)推进交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交通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推动邮政快递枢纽建设,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提升中转运输效率。提高综合交通利用水平,拓展国内主要城市的货运专线,开辟国际全货机航线。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邮件快件装卸标准、跟踪数据等有效衔接,实现信息共享。发展航空快递、高铁快递,推动邮件快件多式联运,实现跨领域、跨区域和跨运输方式顺畅衔接。推进乡村邮政快递网点、综合服务站、汽车站等设施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寄递时效。

推进交通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完善跨区域综合运输通道,构建开放便捷的物流运输网络,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对物流经济的支撑。发展高铁快运,推动双层集装箱铁路运输发展。畅通物流大通道与城市配送网络交通线网连接,提高干支衔接能力和转运分拨效率,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和末端网络,打造一批集客运、货运、邮政、快递、供销等功能为一体的乡镇运输服务站。

推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打造一批具有交通、文化、生态、国防教育、景观等复合体验功能的主题线路,构建“城景通、景景通”全域旅游交通网。拓展客运场站的旅游集散功能,完善服务区、驿站、营地等交通旅游服务设施。鼓励开通旅游公交专线、景区直通车、观光巴士和旅游专列、旅游慢火车,探索开发低空游览、航空运动等旅游产品,促进“运游结合”。

推动交通与国防战备融合发展。贯彻国防要求,坚持平战结合、融合共享,在网络布局、线路走向、技术标准、建设时序等方面统筹预置军事功能,完善交通运输设施配套建设。推进国防公路、军民两用机场、渡口、仓储等新建、改扩建项目,并网联通驻军营区、军事设施等进出道路,全面提升综合立体交通网对国防建设和重大战略的支撑保障能力。

推进交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优势,聚焦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智能航运、智能仓储等高端装备研发与生产,打造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全国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与车路协同测试基地,构建现代化交通产业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商务会展、临空经济,大力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枢纽综合体。

五、推进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

(一)提高安全发展能力与水平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粮食、能源、战备等战略运输通道的安全应急保障能力,统筹推进中心城市、重点区域、重要枢纽、产业聚集区、能源生产基地、自然灾害多发区交通网多通道、多方式、多路径建设,提升交通网络系统韧性和安全性。

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水平。完善交通安全防护设施,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预防性养护、安全评价、性能监测,提升特大桥梁、特长隧道等重要设施和地质气象灾害高发区、采煤沉陷区等特殊路段智能化安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的能力,以及抗打击和毁伤恢复能力。

完善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部门联动、多方式协同的综合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协调机制,健全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应急预案及制度体系。提高运输通道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建设太原国家公路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完善区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提升应急救援的信息化水平,搭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及应急救援平台,推动救援队伍社会化专业化。

(二)提高交通运输智慧化水平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发展。推进智慧公路、智慧铁路、智慧机场、智慧枢纽场站建设。全方位布局交通感知系统,与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部署关键部位主动预警设施,提升多维监测、精准管控、协同服务能力。推进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整合,建设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实现交通数据在各种运输方式、相关领域之间共建共享、共管共用。

加快既有设施智能化改造。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交通基础设施,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综合交通运营智能化监控系统,加强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一体化控制与服务能力建设。发展智慧化出行服务,推进城市交通管控与服务系统、城市智慧停车联网平台、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协同联动建设。

(三)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

加强生态保护和资源集约利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坚持综合运输通道内基础设施一体规划建设,提高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复合利用程度。统筹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与电力、油气、能源岛等重大基础设施相对集中布局,避免穿越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地上地下文物丰富区域以及重要自然和人文景观区,减少对重要空间的分割和环境影响。严格落实涉及交通建设项目的生态修复治理,建设绿色低碳美丽交通。

加强交通污染防治。加大交通污染监测和综合治理力度,加强交通环境风险防控。加强科研攻关,改进施工工艺,从源头减少交通噪声、污染物、二氧化碳等排放。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建立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大宗货物及集装箱长距离运输格局,释放交通运输结构性“双碳”减排潜力。推动资源综合循环利用,鼓励废旧轮胎、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的规模化再生利用,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

(四)促进交通运输人文建设

拓展个性化交通运输服务。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供差异化、多元化、人性化、精细化、数字化服务产品,满足不同群体出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健全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无障碍装备设备应用,提高特殊人群出行便利程度和服务水平。

培育现代交通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交通文明建设。加强交通文明宣传教育,培树先进交通人物,践行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的交通理念,营造文明交通环境,打造新时代山西交通文化品牌。

(五)提升交通运输治理能力

深化行业改革,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深化大部门制改革,理顺职责关系,形成优化协同高效的“大交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公平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综合交通运输市场。加强法治建设,推动交通运输地方立法工作,形成系统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形成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监管有力、服务优质的综合执法机制。落实普法责任制,营造行业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交通运输人才队伍。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交通运输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全面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党建先行引领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组织协调

加强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实施协调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推动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协同建设。细化完善财政、用地、城乡建设、环保等配套政策。加强与周边省(区、市)的沟通,建立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深化跨地区合作,共同解决区域交通运输发展重大事项。

(三)加强要素保障

建立完善与交通运输发展阶段特征相适应、与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相匹配的资金保障制度,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落实省级与市县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创新投融资政策,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依法合规参与交通发展,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加强土地供给,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和交通规划的协调机制和动态调整管理政策。

(四)加强实施管理

建立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管理制度。本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国土空间、区域发展等相关规划衔接,与城乡建设发展相统筹。加强与交通运输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加强本规划纲要实施的事中事后监管和动态监测分析,适时开展评估,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动态调整或修订。


 

(信息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

华球体育-华球集团有限公司官网

服务热线:0351-7671931